🇰🇷 Netflix|韓劇|觀後感

Netflix 韓劇《少年法庭》評價與心得: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社會國家都有責任

Ads
Ads


📣 貼心提醒 📣
本文會爆雷劇透,還沒看過影劇的人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讀下去喔!
本站使用平台以Netflix、Disney+為主,其他平台為輔,有些影劇不一定是Netflix的!
♥ 如果想定期獲得新文章通知,歡迎追蹤Netflix追劇筆記本臉書專頁








韓劇《少年法庭》劇情介紹與預告


韓劇《少年法庭》會讓人思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想這部韓劇題材應該又是一個蠻成功的作品,本劇中有太多值得令人思考的地方,表明我們的社會仍有很多需要改變的地方。故事情節緊張,表現出色,表演出色(許多演員都是韓劇、電影的熟面孔)。帶領觀眾去探討孩子們應該為他們的犯罪行為單獨負責嗎?是父母失敗的教養讓他們陷入如此黑暗的轉折嗎?對一個嚴重的犯罪少年給予懲罰會徹底改變他嗎?像這樣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少年法庭》(
Juvenile Justice)IMDb評分為 8.2 / 10(本劇即時評分這邊請),這部劇很推薦大家看,這是一個挺特別的法律題材領域,當中我最喜歡編劇設計出車泰柱和沈恩錫兩人對待少年犯看法的火花,透過這樣的對比也讓觀眾內心去思辨少年犯罪議題到底最根本的起因到底是什麼?是非常有深度的一部韓劇

Ads
Ads






Ads





Netflix 《少年法庭》 評價與心得



少年法是保護還是助長少年犯罪?少年法庭目的不是懲罰?


一開始的案件就引發社會輿論,「要求嚴懲延和市國小學童兇殺案加害人及廢止《少年法》」,白姓少年表示自己犯罪,對象甚至是個八歲小孩子,據了解兇嫌和被害者住在同一大樓,並且是年滿13歲的白姓少年,因為未滿14歲觸法少年,所以即使犯了罪也能免於刑責,因此社會輿論發酵。


我記得過去《人性課外課》也有提到這個議題,有許多青少年仗著自己可以受到法律保護的年紀而為所欲為,這在法律上是一個難以衡量的難題,我記得國外也曾經有發生過兩個才十三歲的女孩對一個小孩子殺害的真實案例。



本劇主要就是在探討針對少年犯罪制度在現實社會中是真的保護少年還是在助長少年犯罪的關鍵社會所提供的制度是否又能讓少年犯不再犯?他們是否能夠被教化?並且少年犯的犯罪動機又起因於什麼?我很喜歡這部韓劇對這議題的探討,也是個很棒的題材,過去看過許多關於律政、法庭劇,但關於少年犯罪和爭論議題比較少見,至少我自己是沒有看過~ 第一集一開篇就講到「所以少年法庭的目的並不是懲罰?」沒錯,《少年法》最初的立法意旨是為了改善反社會少年的周邊環境和矯正其品行,以幫助他們健全成長,所以持續地管理和監督也是法官的職責。



Ads


Ads

其實這反觀到整個社會大環境,不只是這個《少年法》的制度使得「有些」少年根本不怕犯罪,事實上在少年的家庭、外在環境都是一種誘因,例如劇中說到犯罪少年所待拘留所不會被列入前科,甚至在那裡也能列入學校出勤紀錄,這是否能讓犯罪少年的少年有所悔改?以及父母對少年是過度保護還是縱容? 這社會對少年的關心又是如何等等大環境都是少年犯罪的因素


韓睿恩的案件最後也透露出這個孩子會有心理偏差的來源,其實就是「父母」,她的父母連這種大案件的庭審都可以缺席,代表這對父母對孩子的愛根本也缺席,這也是為什麼沈恩錫會說「如果父母不努力的話,孩子們是不會改變的」,所以囚車上的韓睿恩想到知煦說要打電話給媽媽時,「媽媽」這個關鍵詞讓韓睿恩恥笑出來,這就代表韓睿恩的偏差行為來自於不關心她的父母。



反觀白成友在囚車上哭出來,很後悔自己做的事,其實白成友的媽媽這一路上為白成友努力很多,例如特別去找沈恩錫求情,也透過車泰柱的幫忙幫白成友找公社輔佐人,透過白成友和韓睿恩的對比,是真的知道與後悔做錯事。



Ads





少年罪犯是否真能被教化?社會是否願意給重生機會?


少年罪犯是否真的能被教化,有些可以,但有些不行,《少年法庭》沒有將這個方法給說死(畢竟第一集透過車泰柱本身和那些有悔改的孩子們相處融洽,他們在輔導機構中也找到自己的志向和興趣),而是留了一部分的空間在那些特例的孩子身上。 光是第一集的雪雅被那些大人們咬定偷了錢包那一幕,就已經呈現這個社會對於這些願意改過的孩子們再次形成社會對立,形成更大的叛逆和憤怒,這對這些重生的孩子來說是二次傷害,雪雅說「拜託,相信我一次」。沈恩錫所佔的立場是不願相信這些孩子有教化改過的可能性,我其實挺意外沈恩錫這個角色的設計,因為她的角色設計好寫實,所佔的立場也相當鮮明,其實我們也不能說她就是錯的,因為的確有些少年罪犯就是沒有教化的可能性,機構對有些在來說根本起不了作用。


車泰柱說「她一個人在警察局要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是啊,以前看很多影集都會對於有前科的人特別有歧視和偏見,這社會對這些重生的孩子等於已經是自動定罪,因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就是社會給他們大環境,其實這樣的大環境有一種風險,就是會讓這些沒有辦法翻身的孩子們變得更加叛逆,讓自己走向更極端的行為。



然而,這部劇就是這樣把所有會對立的現象放在一起討論,雪雅就真的是無辜的嗎?因為沈恩錫是真的有證據證明雪雅有偷錢包,於是馬上帶出沈恩錫不是厭惡第一次犯罪的少年,而是無法改過自新的犯罪少年。所以沈恩錫也並不是那種死板板完全討厭少年罪犯,而是討厭那些一直不覺得自己做錯事的人,這馬上就點出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罪犯都一樣,不會悔改的罪犯都很不應該。



但本劇中就是要討論怎麼讓孩子可以被教化和導正?我想《少年法庭》一直在講的就是「家庭的關愛與健全」,本劇中的許多案件其實只要細看這些少年犯背後的家庭結構就可以知道他們都是疏於被照顧和關愛的一群,可能是父母忙於工作和他們疏遠或是隔代教養被嘲笑之類的沒人正確教導他們判斷法律嚴重性的重要人物或是心理有委屈產生偏差,更何況因為《少年法》的存在,社會風氣造就成一種我未成年不需要坐牢的心態,因此讓這群孩子在這階段為所欲為釋放自己心中的怨恨和不甘。



看著徐有悧的案件可以知道,她很想要重新過程活,但她的生活環境並沒有辦法改變,她說著「為什麼只有我的人生這麼悲慘?我真的很想要擺脫一切,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好好過生活,但是我卻擺脫不了」,但在離開機構後的生活還是跟以前一樣,如果這社會或是家庭功能沒有變好,對於那些重生的少年們想要變好也是不可能的事。



Ads





法官們各自對少年犯罪的看法與作法值得討論


法律對少年的作法該怎麼做則是本劇一直在探討的議題~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本劇會一直聚焦在不同的法官中,沈恩錫個人為什麼成為少年法庭法官? 「因為我對於少年犯厭惡至極」,沈恩錫和車泰柱的不同,車泰柱反倒是用愛的方式來感化這些犯罪的少年(看到車泰柱辦公桌上還有與孩子開心的合照就知道他對孩子的行為矯正和相處比較重視)。


至於部長則是個被稱為「知性部長法官」個性的人,而在劇中他又是個有公眾形象壓力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他所做的判決幾乎都會是照著輿論在走,例如他有說「重罪少年犯如果判20年又會引來怒罵,法庭最多也只能判他在少年輔育院兩年」,然而,這角色是被社會輿論拉著跑的人,還好至少他在本劇不是只看利益的人,因為他本身也很公正與清廉,只是本劇他想要從政之路真的有夠坎坷….。



除了姜源中之外,《少年法庭》並不是讓沈恩錫和車泰柱兩位法官有著對立的情形,而是透過案件中的一些火花和思辨做一些不一樣的角度思考,也帶領觀眾做不同面向的思考,這才是符合社會現實的層面,也更貼近觀眾內心所處的世界,讓我們知道事情的一體兩面有許多身不由己但也有許多漏洞需要改變。



沈恩錫的做法都很硬,但至少她都秉持著該有的程序和制度在面對這群無法教化的少年犯,其實我更喜歡的是沈恩錫站在法律應該要有的正義和作用的堅持,尤其是抓韓睿恩之後部長整個怒火不斷,但沈恩錫說覺得很慚愧,因為大人竟然被韓睿恩給耍的團團轉,法院至少要揭發真相,也才是職責,不能給他們教訓長大後變本加厲傷害更多人怎麼辦,誰又該負責?



Ads


其實後來想想,沈恩錫的做法不是對少年犯網開一面,她的做法事實上也是在幫助這些少年犯可以悔改,只是沈恩錫用的方法是一定要讓這些少年犯被抓進去關才是真正的制裁,而不是讓這些小孩用法律漏洞為所欲為,這樣才是社會該給小孩的教育,做錯事就應該要有懲罰賞罰分明才是讓少年被教化的唯一辦法,因此沈恩錫堅持要抓到韓睿恩就是要讓這些少年知道「法律有多可怕」,不是開玩笑的,也不是鑽漏洞就可以逍遙法外不顧人命的。


看完第二集終於明白沈恩錫對少年犯厭惡至極的原因,因為像韓睿恩這種人是永遠不會變的,「至少法院發揮作用了,雖然我們是法官,我們也無法改變她的本質」,後來我想沈恩錫的用意是利用法律來讓像韓睿恩這樣的人與社會隔絕,不造成社會的負擔,已經是在幫社會了並且也是法官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當中我覺得很有趣的設計是編劇給車泰柱的過去背景下了點功夫,面對有悧被家暴而逃家加入逃家犯罪集團的事情,他感受到那種無處可逃有被逼迫無從選擇的無奈,因為他自己也曾經是個家暴受害者,「明明不是那條路,卻一直走在錯誤的路上」,這就是無依靠的家暴受害者能做的事情,「遭受家暴傷害的孩子們, 在受害之後就不會再長大了,就算過了幾十年他們會被獨自拘禁在過去的日子裡」。



面對不同案件的少年犯,也給沈恩錫有了不一樣的思辨,是要「法理情」還是要「情理法」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答案就在感同身受和給予機會、法律制裁之中做拿捏,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車泰柱會說「能給少年犯機會的也只有法官」,這才是泰柱認為這工作有意義的地方~ 但每次沈恩錫的作法都很令人佩服,她所做的決定都會是折衷但又是保護受害者,同時又能體現法律正義的決定:「我把妳關起來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讓妳站在法庭上,我想讓妳看看受害者不會被關起來,施暴者才會被關進去,被害人可以留在家裡,加害者會受到懲罰,我保證會讓妳看見的」。



Ads





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社會國家都有責任


會有案件的發生肯定是社會上許多環節有著問題和誘因,在本劇每個少年案件中,都會發現這群孩子的家庭都疏於許多關愛和照顧,大多是隔代教養或是父母沒有空陪伴他們而造成的。其實看完本劇會發現,編劇給觀眾的一個觀念是少年犯的形成有時候也是因為家庭的關係,「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就如同沈恩錫所講的「等到韓睿恩出獄之後該怎麼辦?這就是她父母的責任了,如果父母能讓她了解罪行有多嚴重的話」這也代表家庭對小孩的教育佔了很大的關鍵,也是小孩心理會正常或是偏差的轉折點。


社會對少年案件的漠不關心,從劇中我們能知道少年法庭法官指散三千多個中的20個,比例相當懸殊甚至處理的案件還不比人家少,也是所謂的屎缺,從這狀態來講就代表少年犯罪在被調查中幾乎是被草草結束的一個範疇。 又搭配到第三集高強植警官所講「這種暴力事件到最後都會不了了之,反正對我們來說花心思在少年案件上毫無好處,沒人會認為那是重大案件」,多少能感受到社會對少年案件發生的漠視,只在乎他們有沒有受到懲罰。



在法案的推動和修正上總是會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就如同沈恩錫在暴力案件上,我很喜歡沈恩錫這角色的務實面,她不想要聽口號,在知道美國重視家暴案件並且有一套完整措施的時候,她就馬上提出韓國何時跟進? 畢竟法案不是在喊口號而喔,而是要正視被害者的暴力事件有沒有被發現,就如同徐有悧受暴力案件卻被警方忽略。 我們這個社會讓孩子獨自承受這樣的恐懼和孤獨感,「我就是討厭那樣,我一直在忍讓他,但為什麼是我要離開?我是挨打的人啊,為什麼每次都是我要逃跑?」,對於那些重生的少年這社會不友善,連同家庭也沒有改變,孩子的犯罪行為也就不能可會改變,有悧為了活下去也只能行竊過活。合乎沈恩錫說「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永遠也不會改變」。



至於國家與社會的責任呢,就是機構的設置,劇中有提到國家擁有的機構數量不足,因此才會有未來青少年恢復中心這個私人機構,沈恩錫說「本該是國家承擔的責任,卻只能依賴個人的犧牲奉獻來達成」,也默默地在隱喻國家所提供的資源沒有把少年犯罪當成一個該重視的範疇。



Ads





少年的教化制度才是杜絕再犯的最佳利器


我挺喜歡法官面對每個案件的用心,他們的判決都有著相當大的意義存在,在第一集中沈恩錫就講到「少年法庭法官親自訊問孩子們,並做成保護處分,而此時少年法庭法官的工作才正要開始,如何要確認服刑少年犯們在矯正環境中的適應情形,確認其是否有逃跑之虞以及日後在犯罪的可能性,這些都有賴負責法官持續地觀禮與監督。《少年法》最初的立法意旨是為了改善反社會少年的周邊環境和矯正其品行,以幫助他們健全成長,所以持續地管理和監督也是法官的職責」。


所以在整個少年犯罪制度中蠻有意義存在,就像是姜源中部長對賢枝下的審判就是換個對少年犯有利的環境,這才是幫她,我想《少年法庭》也讓我們看到對於少年犯不只有處罰的裁決,其實對他們往後的人生也都要考量到,當中有講到蔚藍青年恢復中心還有心理諮商、生涯進路輔導、監護人親職指導,看來韓國對於少年犯的教化制度做的也挺完善的。



這也讓我想到外面那些抗議要廢止《少年法》的民眾們所看的面相應該是覺得少年犯應該要受到重懲,但忽略到會有犯罪是因為家庭、外在環境所引起的,法官所要做的職責除了審判之外,還要防止以後少年犯再犯罪。我自己是覺得編劇帶領觀眾的階段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為什麼姜源中部長才會說「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社會國家都有責任」,以下我畫一下幾個階段,就可以知道少年案件牽扯的不是對他們做制裁,而是整個社會和國家、家庭都是關鍵。



Ads





少年犯不是單純的犯錯,而是環境使然


少年犯不是單純的犯錯,而是環境使然」,在看到第五集那群少年犯逃走時可以發現,瑛娜成為少年犯之後被媽媽拋棄,這呼應到沈恩錫所講的「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永遠也無法改變」,也就是說如果在孩子脫離法律管束之後重新回到社會,他們的家庭也應該要有責任重新接納孩子,而不是孩子一犯錯就將他們拋棄,這樣的環境反倒會助長少年再次犯罪的動機


所以我自己是覺得上述幾個階段都很重要,也不是那個階段誰對誰錯,而是應該要有個體制預防和懲處,就如同沈恩錫說的「家庭和環境對少年們的確有重大影響,但是在眾多選項之中選擇犯罪的終究是少年本身,畢竟環境惡劣並不會讓所有人都選擇犯罪」,所以在法律制裁階段也應該要如同沈恩錫一樣不寬貸,才不會讓少年犯覺得不痛不癢。



而沈恩錫對未來青少年恢復中心的孩子們的案件審判最讓我喜愛的是要求那些父母親監護人要求「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少年是無法獨自長大的,今天處分的對象雖然是青少年們,但是處分得重擔監護人們也必須共同承擔」,看到最後可以發現沈恩錫的審判都一定會讓孩子和家庭重新做連結,或是替少年們解決他們所懼怕的事,少年法庭法官所做的判決並不是只有處分,更是要把孩子這段時間所缺少的給補足



Ads





不健全的家庭才是犯罪的起源


在家受到傷害的孩子們往往會有自虐傾向,他們會做出反常的犯罪行為,,或是跟壞朋友混在一起,他們自己很輕觸清楚不能做那些壞事卻明知故犯,他們希望自虐帶來的痛苦也能對家庭造成傷害。看到第五集那些孩子紛紛來自不健全家庭真的很令人心疼,就如同上圖所示,也像是沈恩錫講的「「少年犯不是單純的犯錯,而是環境使然」,其實看完這本劇幾個少年犯案例可以發現共通點大多是「不健全的家庭」形成少年犯罪的起源。


說穿了,如果這群孩子再次回到同樣的環境中去生活,不久後還是會迫使他們犯罪,因為最根本的原因並沒有解決,就如同瑛娜被媽媽拋棄,韓睿恩沒有父母愛,這只會讓他們一直重複循環這樣的犯罪生活, 因此回歸到沈恩錫所講的「我對少年犯厭惡至極,因為他們從不悔改」這現象,其實最根本的源頭就在於這個社會和家庭沒有給予孩子健全的成長環境,形成一個扭曲的心理



因此想要減少少年犯的形成,或是要杜絕他們再次犯罪,家庭和社會教育都是很重要的環節,除了讓他們知道飯做就該要由懲罰之外,也要給與他們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最後觀眾應該會知道這整個少年犯罪就是一個循環,也是環環相扣的起因,我想也合乎部長所講的「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社會國家都有責任」。

Ads
//MIR 文中廣告


Ads



本站更多影劇分類: Netflix電影 Netflix影劇 Disney+電影 Disney+影劇

以上,觀後感分享給大家,個人一些淺見,歡迎在側邊欄位訂閱免費電子報,或是利用臉書專頁追蹤新文章發布!歡迎來【臉書專頁】聊劇情喔~ 文章中圖片擷取自預告、影音平台及其他相關網站提供之劇照,僅作為影劇推薦與評論所用,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謝謝。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