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都很長,歡迎用目錄找重點▼

《兇手就在門外》劇情看點
Netflix 《兇手就在門外》(英文:Copycat)電影於 2025 年 6月上線,本片由《地心毀滅》 Jon Amiel 導演執導,Ann Biderman、David Madsen 編寫劇本,並由 Sigourney Weaver、Holly Hunter 領銜主演劇情中的兩位女主角,這是一部結合犯罪心理、懸疑推理的驚悚電影,會講到的是 90 年代中出現的許多臭名昭彰的兇手,所以在電影中會提到許多兇手的人名,並且在辦案的過程中觀眾也會聽到許多關於犯罪心理學的理論。
故事圍繞在一個專門研究兇手的心理學家海倫身上,她在一次被兇手給襲擊之後倖存,但卻患了恐曠症無法離開自己的家裡。但13個月後卻又出現了一名兇手,海倫想用她的專業幫助警方找到兇手,只是首先她也要先突破自己的心魔,漸漸地在線索中海倫發現自己所面對的兇手並不是小人物,反倒是比過去她遇過的兇手更可怕,更難掌握。


海倫和蒙娜漢這兩個女性角色是本片的主角,透過她們的角色彼此交織出對兇手的剖繪和案件推理,我喜歡兩者之間從最初的矛盾到最後的信任,這象徵著當時代警察與犯罪心理學家之間還無法完全融合的磨合期,這就跟《破案神探》一樣,警察與犯罪心理研究者之間在調查過程中各自有不同的立場和看法,但他們的目標絕對都會是一樣,那就是抓到兇手!


《兇手就在門外》整體敘事融合推理節奏與心理層次,並搭配雙女主的台詞堆疊來堆砌出她們抓不到的兇手,同時最吸睛還有那步步進逼的兇手越來越能掌握女主角海倫,這使得氛圍更為窒息和緊張,同時強調出即便這個社會一直在努力消除邪惡,但背後躲在黑暗裡的那些邪惡還是一直在不斷地助長甚至演進,如同那不斷進化的兇手一樣~
《兇手就在門外》預告
❤貼心提醒❤
本文會爆雷劇透,還沒看過影劇的人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讀下去喔!
本站使用平台以Netflix、Disney+為主,其他平台為輔,有些影劇不一定是Netflix的!
♥ 如果想定期獲得新文章通知,歡迎追蹤【Netflix追劇筆記本臉書專頁】
《兇手就在門外》評價+劇情+解析

《兇手就在門外》劇情評論|兇手善於偽裝,海倫懂得犯罪心理,但兇手更懂
對照到海倫在演講上談論到她對連續殺人犯心理的理解,「受害人的尖叫聲緩和他的疼痛,殺害的行為讓他感到強烈的活力,他之後的感受不是罪惡感,而是失望,並沒有他希望的美好,也許下一次就能完美,當他累積決心,準備再取他人性命時,他會小心翼翼地計畫所有細節,要帶什麼工具、要打什麼樣的結,讓連續殺人犯興奮的事看到另一個人痛苦的死去。 連續殺人犯中,有九個是白人男性,介於20~35歲間,有些殺人犯甚至是和藹與和善,有工作,還是不錯的鄰居,他們的受害人信任他們,就在我講話的同時,就有35個連續殺人犯在尋找受害人。」

這段論點算是為整部電影做了一個精闢的開場白,說到連續殺人犯崛起與猖獗的90年代,並且大部分是白人男性。其實海倫講到佛羅里達州應該要把經費花在研究和實驗泰德邦迪而不是直接電刑的論點,是呼應到在90年代也逐漸建構和成型的犯罪心理、行為科學研究領域,就跟《破案神探》所提到的一樣,對於兇手的觀點和視角已經不是只有打擊犯罪,更是「預防犯罪」,所以海倫才會講到研究泰德邦迪的想法。
而海倫在演講過後的廁所裡,她就遇上一個連續殺人犯,這一幕在導演的鏡頭的帶動下我覺得超級經典!那就是兇手區區穿著一雙高跟鞋就能騙過保護海倫的警察,認為穿著高跟鞋的人是女性、就認為這個人無害!這個畫面即便沒有台詞,卻精準地點出海倫動犯罪心理,但兇手更懂如何利用犯罪心理來偽裝自己,騙過所有人的眼!而這樣的論點也為接下來將要登場的兇手做了簡潔的鋪陳,這也是為什麼這部片會取名為「兇手就在門外」,因為兇手就像是海倫所講的,是好鄰居、是她信任的人….。
《兇手就在門外》劇情評論||以海倫的視角近距離接觸連續殺人犯
海倫在女廁被襲擊過後倖存下來,但卻也患上了嚴重的恐慌症(「恐曠症」害怕面對人群或是大空間),她即便身為一個犯罪心理學家,也是比一般人更能推理兇手行為的人,但在劇情中她不只是一個追兇的角色,編劇導演在這角色上更添加一層她身為受害者、倖存者的複雜情緒面向上,使得這角色的內心與情緒更為複雜,我的意思是她有著那種想要追兇,卻又因為自己曾經歷經過受害過程的恐懼,在心魔的拉扯下,她不得不面對自己還在抗爭的恐懼、不安全感,從劇情中我們可以知道傷害海倫的那個兇手其實已經在坐牢,但海倫認為他逃獄所以才會再次發生同樣手法的案件。

我覺得這個 Sigourney Weaver 女星真的把海倫內心裡那種各種恐慌與敏感神經質給詮釋得很好,海倫對於還被關起來的兇手仍然餘悸猶存,她連要跨過家門都無法,尤其是她匿名打電話到警局給予連續命案線索的電話,都暗示著著她內心裡的迪度不安全感和恐懼。直到她再次拿起MJ給她的那些案件照片與資料,我喜歡海倫這樣踏出第一步的克服,那就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同身受的方式抓到兇手。海倫的倖存是一種折磨沒錯,但她的倖存對別人來說卻是一種救贖的存在,因為她是可以阻止更多受害者受害的關鍵人物,不僅拯救其他受害者,更是拯救自己(因為她自己也是目標之一)。
《兇手就在門外》劇情評論|連續殺人犯就像是病毒一樣會變異,兇手想要的是什麼?
本電影中兇手就是個「模仿犯」,這也是本片片名Copycat的原因,而說到兇手究竟是模仿了哪些殺人魔的手法呢?有「波士頓勒人魔亞伯特德薩沃」,這個波士頓勒殺狂是在1960年代(1962~1964)殺死波士頓13名女性(18~85歲)的連續殺人魔、「山坡勒人魔」安傑羅波諾+肯尼斯比昂奇、大衛柏科威茲(山姆之子)等等很臭名昭彰的兇手們。

海倫研究了連續殺人魔二十年,以為殺人魔就是機械化,不可能會更換犯罪手法,所以當兇手改變了作案手法時,連海倫都很震驚,透過海倫口中講出他們的內心想法時,觀眾會明顯感受到這類兇手心理變態程度更強烈,這也襯托出警方在面對沒有固定犯罪模式的兇手難以聚焦兇手的犯罪特徵,這其實和我看過這麼多的犯罪作品有著很大的異處,因為像是這類型的一般敘事手法會是透過兇手留下的線索、現場留給警方的訊息中找到兇手。
可是本片特殊就在於兇手的手法一直在變換,在看似沒有犯罪特徵的手法下,其實導演又巧妙地建構出兇手的「某種手法」,那就是「過去殺人魔的模仿犯」,所以電影的中段開始,觀眾就會發現海倫所扮演的角色是馬上找出兇手是在模仿誰,彷彿是想要讓海倫知道他是誰?在加油站那個案件留給海倫的那張紙條裡經過海倫的解釋,這場戲其實也是在建構出兇手會有這樣行為的動機和原因。
「他說他受過苦,現在輪到我們了,什麼讓他的心腸變得頑固?」海倫說這通常是受到父母親的拒絕或羞辱,就像是葛西的父親為了好玩而揍他,坎普的母親在他青春期時把他關在地窖裡,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兇手在家中的狀況就是被媽媽給羞辱,就跟《破案神探》裡所統計出的理論一樣,那些兇手的家庭基本上都有著問題,而且就像是海倫講的那樣,這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計劃已久然後鐵了心腸的要這樣做。所以模仿犯會模仿這些案件的兇手,是想要得到這些人們曾經擁有的東西。
兇手還希望警方可以把這些謀殺看做是藝術,以海倫的解讀可以知道這個人希望他的行為可以被認可,海倫說到一句「如果想出名,他就得被抓到」,我記得泰德邦迪當初就是自己去自首的,原因不在於內心的譴責,而是覺得警方太笨找不到他這個兇手,這個兇手也是,所以本片裡的兇手就是如此,他對海倫各種挑釁和掌握,都是想要成名的方式,所以這種人並不怕被抓,而只是怕自己的「大業」不能完成,或是怕沒人知道他們的大業,畢竟這是他們的藝術品。
《兇手就在門外》劇情評論|超級壓迫的心理驚悚手法!
電影在海倫這角色的故事線上下了更大的格局,那就是兇手直接溜進海倫的家!!!導演在兇手潛入海倫家中的橋段強調出「神不知鬼不覺」的氛圍,像是衣服被從衣櫥裡拿到床上, 寄送給海倫的挑釁威脅信件、闖入海倫的家、還在床上放蟲,這些動作都是對海倫的折磨和挑釁、宣戰。這電影的轉折很令我驚訝,因為我以為戴雷爾李卡倫在監獄裡就沒他事,可是當戴雷爾李卡倫說到「我就像是耶穌一樣,我也有信徒,他們迫不急待等著要做我吩咐的事,只要我開口就行了,博士」,這社會的善與惡常常都是此消彼長的循環。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兇手想要針對海倫,那為什麼不要直接對她直接行兇,而是要用折磨的方式?海倫有說受害人尖叫聲是兇手緩解痛苦的方式,那或許折磨海倫、看到海倫痛苦,就是他一直以來緩解痛苦的其中一個方式,而海倫就是他完成完美藝術品的最後一塊拼圖,他所模仿的就是戴雷爾李卡倫這號殺人魔對付海倫的那個場景,我蠻喜歡海倫最後的臨場反應,那就是讓自己成為那個「變數」,擾亂彼得的「完美藝術品」,這就是海倫所抓住到對付連續殺人魔的方式,因為像這樣的兇手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被擾亂自己計劃的計劃。
而且我超喜歡結局,尤其是MJ對彼得開槍的那場戲,這場戲是呼應到MJ的心魔,這是因為MJ在怪罪自己當初在拯救羅賓的時候只有開那還無制服能力的那一槍,所以才會讓兇手可以再次對魯賓開槍,可是在結局裡,MJ對彼得開了無數槍,這是呼應到魯賓在演練時所提到把兇手打成蜂窩的論點。
本站更多影劇分類:♥ Netflix電影|♥ Netflix影劇|♥ Disney+電影|♥ Disney+影劇
以上,觀後感分享給大家,個人一些淺見,歡迎在側邊欄位訂閱免費電子報,或是利用【臉書專頁】追蹤新文章發布!歡迎來【臉書專頁】聊劇情喔~♥ 文章中圖片擷取自預告、影音平台及其他相關網站提供之劇照,僅作為影劇推薦與評論所用,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