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都很長,歡迎用目錄找重點▼
電影《絕地盟約》預告
《絕地盟約》真實事件改編
電影《絕地盟約》Society of the Snow / La sociedad de la nieve 是一部於Netflix上線的求生電影,改編自1972年的一樁空難真實事件,1972年10月13日,一架載著烏拉圭橄欖球隊的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Uruguayan Air Force Flight 571),從烏拉圭飛往智利時在安地斯山脈因遇上亂流,偏離航線撞山,機身斷為兩截。由於失事位置太偏僻,再加上天氣達零下40度,十分寒冷,機上有些人因失溫或遇上雪崩而死去,生還者希望能活著等待救援隊的到來,可是他們從收音機得知救援隊已停止進行搜索行動,生還者只好以死者屍體充飢。
其中兩名球員在艱難的情況下步行10天下山,最終成功向他人求救,直到意外發生第72天後(12月22日)他們才被智利空軍救援隊救出,45人最終只剩下16名生還者。《絕地盟約》改編自巴布羅·維耶西撰寫的回憶錄《雪下百態:世界上最偉大的生存故事的權威敘述》,該書以16名空難生還者的視角回憶了整個事件。這整個事件能讓觀眾看見人類的求生韌性,即便是人已經知道真實事件的大致內容,也知道故事結局會是如何,但事實上電影《絕地盟約》重點在於這些生還者如何度過這煎熬又漫長、希望和絕望並存的日子,當世人都已經覺得他們毫無機會生存時,他們的心境為何,這段時間他們又如何「求生」?這是電影想要表達的重點,人類的情感與人性也是本電影想要呈現的重點。
📣 貼心提醒 📣
本文會爆雷劇透,還沒看過影劇的人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讀下去喔!
本站使用平台以Netflix、Disney+為主,其他平台為輔,有些影劇不一定是Netflix的!
♥ 如果想定期獲得新文章通知,歡迎追蹤【Netflix追劇筆記本臉書專頁】
《絕地盟約》影評與心得感想
1972/10/13號那天,一架烏拉圭飛機在安地斯山脈墜毀,機上有40名乘客和5名機組員,有人說這是悲劇、有人說這是奇蹟,當時到底怎麼了?世人遺棄你時會怎樣?沒衣服又冷得要死時會怎麼樣?沒食物又快死時會怎麼樣?答案就在山上。
____《絕地盟約》
事實上在《絕地盟約》電影之前,這起空難事件已經有被翻拍過幾次,不過《絕地盟約》在故事敘述和情感人性的刻畫還是一流,這次這部電影也會角逐奧斯卡,我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會抱回幾座大獎。不多說,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這部電影的一些劇情內容吧~
人在這種地方根本活不下去,來到黑夜,寒風刺骨,黑暗,眼前的就只有「絕望」,我個人蠻喜歡《絕地盟約》有時候會以一種「安靜無聲」的方式來表示周圍的毫無生機和希望,並且畫面上會透過一大片白雪和一小點的人物強調出他們的渺小無助。一開始出現的「沒有食物」問題,這是求生時一定會遇到的,《絕地盟約》將這議題緊緊扣住人性道德上的掙扎,《絕地盟約》並沒有將食物的問題來凸顯人性的險惡,例如讓人去搶食物這種橋段~因為這部電影是透過生還者的日記和記憶而改編的,所以當下的他們最一開始選擇互相拯救和救治,這樣的情懷就我自己看了覺得蠻動容,因為在許多危急的狀況之下,大家想要活下去,都可能會變得邪惡,所以看到這群生還者們可以以理性的方式來想辦法,並且合作,這是很難能可貴的,這也或許是因爲他們是橄欖球隊員的關係,畢竟運動員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團結和互助。
說到「求生」,其實觀眾也不難想像可能的劇情和情節會有什麼,食物、水、活下去的基本需求的分配等等,這種橋段在影劇作品中很常見。然而,《絕地盟約》確實也是遇到這樣的狀況,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更棒的是把這樣的情節以不疾不徐的方式來刻畫每個人物的想法和心境~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個人相當訝異的是這群生還者的冷靜和毅力,也不禁一直思索著這樣的真實故事事件就像是一場奇蹟,更覺得這些生還者能夠在沒有食物的地方活下兩個月,是必然,而不是偶然。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生還者這群人的冷靜機智與團結。
就好比面對食物的短缺,我很少看到會有人可以如此理智和配合,畢竟以我們一般想像,通常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會變得偏執,尤其驚慌失措的心境與黃靜裡,「混亂」是一定的,可是這次的真實事件讓我們看見人團結一致的感動,同樣是「想要活下來」,真實事件中的這群生還者展現出無比的團結,所以在電影中我們看不到他們吵架,只有看到他們討論,以及想辦法團結合作、互助。
我覺得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球隊球員,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因此在整個慌亂中,大家都往同一個目標前進,那就是「活下去」。因此對於食物的嚴格配給,大家都很餓,但沒人會搶;還有用酒瓶裝融雪的設計、甚至是《絕地盟約》中觀眾會看到這些生還者都有著一股想要付出自己心力的那種溫暖想法,這些都是我覺得他們能夠撐下來、活下來的原因,因為他們非常團結,也懂得聽別人的意見和思考~
《絕地盟約》會讓人感動的是導演完整地呈現了人類生存意志的堅強和脆弱,也將希望與絕望同時並存,馬西羅、路瑪、南多、羅伯托等等這些人物是整群人中帶領每個人擁有希望和活下去的重要存在。我個人蠻喜歡《絕地盟約》將他們每個人的想法詳細地刻畫出來,前面講到的團結,也不總是這麼順利,因為眾人在面對一個決定時,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可是這些人物的想法我覺得非常棒,就好比導演在刻畫眾人作出集體決定要去吃死去戰友大體時,這個決定對每個人來說是很難的,畢竟大多死者都是朋友或同學。
在針對沒有食物和飢餓的狀態下,《絕地盟約》導演對這議題和人性做了很長的刻畫,我很喜歡有一場戲是大家在討論飢餓這件事,「我拒絕餓死,想撐著就必須活著,想活著就必須吃東西」當南多提到必須要吃外面的「人」時,大家引起了一陣討論,這陣討論中有許多人的想法,講到自己這樣做不會被神原諒、也有人說我們沒有權利去用別人的身體等等,羅貝托說「難道我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利嗎?」以他們的宗教信仰以及身為醫學院生的他們,都是內心的各種掙扎。《絕地盟約》在呈現他們在對啃肉這件事的內心交戰,雖然腦袋中的道德線讓自已拒絕這樣做,可是身體是很誠實的,黑色的尿已經表明著沒吃東西帶來的「逐漸死亡」,尤其是看到小蘇在眼前漸漸地斷氣這樣的情景,沒有食物,人的性命就是這樣脆弱和無常。
要不要吃外面的同伴成為一種內心對於宗教的衝突思辨與選擇,馬西羅和路瑪認為他們不應該這樣做,因為這是褻瀆上帝,馬西羅也認為應該要等待到救援來臨。看到這一段時,我不禁在想,如果換做我自己,我自己又會怎麼選擇?《絕地盟約》在宗教和人性之間的掙扎論點相當好,我超喜歡馬西羅曾經對路瑪說過的一段話「我和你信仰的神不同,經過這件事,幫我處理我受傷的雙手才是神,南多奮力跑出去求助的雙腳才是神」,在這些情誼中,我超喜歡路瑪身邊的這些人會這麼想要說服路瑪吃下那塊肉,馬西羅要求大家吃肉,因為他認為堅持道德和原則是沒有意義的,拯救生命比宗教信仰更重要。
在路瑪身邊的這些朋友理解路瑪的決定和信仰,但他們當然也會希望路瑪活下去,南多知道,如果沒有路瑪在身邊,他的生活就不會那麼幸福,所以南多親自用手餵食路瑪的那場戲,非常令人心疼,因為路瑪眼神中充滿淚水,心情沉重,咀嚼兩下就吞了下去。事實上《絕地盟約》整個旁白都是路瑪的視角,老實說我一開始以為路瑪會活下來,但他後來因為傷口感染而死,所以《絕地盟約》導演為什麼用路瑪的角色來當旁白述說者呢?我覺得《絕地盟約》是基於想要避免爭議,因為當倖存者知道他們要採取吃同類的行為時,可能會引來外界對他們的批判,所以導演不希望觀眾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他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他們的眼睛看到生還者的故事,特別是從沒有生還的人的角度去看這故事。
因此導演是對《絕地盟約》做一個巧妙的設計,知道觀眾可能會不認同什麼,所以著重於刻畫決策的許多利害關係,強化人物在事件中必需要做出的各種抉擇,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也不能完全感受當下的他們當時有什麼樣的真正想法與無助,而且,他們一生都要面對這種「相食」的創傷,所以導演利用路瑪這個最後也沒有活下來的人物來講述這整件事,是希望觀眾可以單純地從那些被困住的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而不是帶著偏見去看待他們的決定。
我覺得《絕地盟約》導演非常會刻畫「希望」與「絕望」並存的各種交疊,像是他們原本滿懷希望有人會來找他們,可是這樣的希望瞬間聽到廣播說救援行動已經停止絕望消息;還有在電影後半段南多與羅貝托兩人那十天的各種心境,原以為爬過那座山會看到一些希望,卻沒想到山的後面只有更高的山、更多的山,對羅伯托來說是希望的瞬間毀滅。但我覺得南多這號人物真的是充滿動力和正能量的人,他當初也是第一個說「我拒絕餓死」的人,而在看到全都是白雪和山脊的景象時,他說了「我無論如何都要繼續走」,我覺得南多的「從不放棄」是讓希望的小竹苗還能存在的重要人物,要不是他,或許我看到眼前的這些困境,老早就已經選擇就地躺平了吧。
【總結】《絕地盟約》評價
儘管這個真實事件已經被翻拍過幾次,不過《絕地盟約》還是精準地掌握住人性與情感刻劃,帶動出人類求生意志的韌性,導演巧妙地強化各個重要角色的重要性,用不疾不徐的手法去刻畫每個角色在這煎熬的72天的心境與過程。我個人非常推薦這部電影,我覺得觀眾除了會看到人類在艱難環境中生長的極限之外,還有各種脆弱。
本站更多影劇分類:♥ Netflix電影|♥ Netflix影劇|♥ Disney+電影|♥ Disney+影劇
以上,觀後感分享給大家,個人一些淺見,歡迎在側邊欄位訂閱免費電子報,或是利用【臉書專頁】追蹤新文章發布!歡迎來【臉書專頁】聊劇情喔~♥ 文章中圖片擷取自預告、影音平台及其他相關網站提供之劇照,僅作為影劇推薦與評論所用,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