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都很長,歡迎用目錄找重點▼
《疫起》預告
《疫起》劇情+演員陣容
《疫起》(Eye of the Storm)這部電影是一部臺灣電影,由林君陽執導,王柏傑(飾演夏正胸腔科醫生)、曾敬驊(飾演護士安泰河)、薛仕凌(飾演記者金有中)主演。《疫起》劇情講述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簡稱SARS)侵襲臺灣,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因院內群聚感染而封院的故事。《疫起》IMDb評分為:7.1 / 10(本片即時評分這邊請),說到SARS,我想有不少台灣人對這件事印象很深刻吧,還記得當年我才十多歲,對什麼疫情這種概念完全沒有概念,只看到新聞上每天都有報導醫護人員趴在窗戶上對外尋求救援的畫面~應該是說對台灣人來講,那個時候的我們其實都不知道如何處理「疫情」。
台灣在新冠肺炎一開始期間被國際譽為「防疫模範生」,台灣能及早有預警地應變,基本上也是仰賴台灣在2003年SARS期間慘痛的經驗才有的應變能力,他們當時留下的傷痕與創傷,都成為現在防疫上的借鏡。《疫起》這部電影對台灣人來講我覺得會是很重要的一場歷史情緒洗禮,也是對當時在醫院裡的奉獻的醫護人員們表示敬意,但對他們致敬之外也要對他們的權益有所保障並改善。尤其是《疫起》最主要是透過醫護人員的視角來描繪封院這件事,編劇導演透過故事和畫面的呈現,很有衝擊力地把當時的第一線氛圍傳達給觀眾,觀眾會深深感受到醫護人員的偉大。
編劇導演不僅是把第一線氛圍毫無保留地給觀眾,多少還有呈現出台灣醫療環境和人力上的嚴重問題必須要解決,像是醫護人員人力不足、醫病關係上的不和睦、醫護人員權益不被重視的省思等等,《疫起》想要給觀眾思考的是整個醫護大環境該如何改善,如何給醫護人員有更多被尊重和重視~雖然救人是醫護人員的職責與使命感,但他們的付出也不該是被當成理所當然。
📣 貼心提醒 📣
本文會爆雷劇透,還沒看過影劇的人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讀下去喔!
本站使用平台以Netflix、Disney+為主,其他平台為輔,有些影劇不一定是Netflix的!
♥ 如果想定期獲得新文章通知,歡迎追蹤【Netflix追劇筆記本臉書專頁】
《疫起》影評與評價5劇情解析
《疫起》:死亡是一瞬間的事,至少要有時間好好說再見
「你還沒跟他說吧?」
「沒有,他又不是醫生」
「他是你兒子」
原本我還覺得為什麼《疫起》要刻意設計林伯伯癌末放棄治療的這條故事線,以安泰河口中有說到,死亡是一瞬間的事,就好比SARS的侵襲,對人類的生命來說很措手不及,安泰河是很不滿的林伯伯為什麼要放棄治療的,我覺得《疫起》編劇在「面對死亡與生命」的議題上用了蠻中立的方式來呈現每個生病者帶來的風暴~ 林伯伯的兒子有說即便父親的生命因為治療而救活了,也只是沒有意義的活著,對誰都痛苦;然而,安泰河則是認為幾宜治療至少來有一兩年可以活,這一兩年都是時間,可以好好說再見。
《疫起》編劇自己本身也是護理背景出身的,我覺得他很能懂各方面對生命的不同看法著墨,因此安泰河與林伯伯的兒子之間的想法差異,《疫起》編劇讓安泰河和林伯伯的兒子兩者的論點都很平衡,各自有各自的考量出發點。面對生病的人,不同立場的人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但都給予尊重。不過我喜歡的是《疫起》編劇透過一個癌症病患VS可以讓人迅速死亡的SARS,兩者對比之下,確實編劇是想要讓觀眾知道人生很無常,就好比SARS的突然出現讓一些生命的突然消失,這些人想要多活一兩分鐘跟家人道別都是奢侈。
喔對~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林伯伯的兒子就是個照顧者,這對比到《疫起》中的那些被迫留守崗位的那些醫護人員來說,也是身為照顧者的醫護人員不像是家屬那樣可以「逃避」!或許你可能會浮現一個想法「那是他們的工作啊」,這就牽涉到《疫起》提到的「醫護人員要人權」這件事~ 這課題在後面的段落也會詳細探討到。但我個人是認為《疫起》是編劇是想要用可以逃避的林伯伯兒子來對比無法有任何選擇的醫護人員做強烈對比,病患在他們手上死亡了,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大的衝擊,所以他們無法做到丟下病患。
《疫起》結局中設定了夏正、安泰河、金有中也確診,在面對可能急速死亡的恐懼中,《疫起》結局給出一個很開方式的結局,沒有人知道他們最後有沒有活下來,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決定要好好對這世界說再見。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編劇要讓林伯伯選擇自盡,原因是什麼?林伯伯的自盡我想是不想要拖累兒子(還有他受不了封院讓他回不了家才死亡的那種絕望感、還有看著護理人員、周遭呈現出來的絕望,在現實生活中自盡的病患是個也確診SARS的人,只是劇情中沒有這樣演,因此他的自我了結原因大致上是這樣推測),他突然其來的過世讓兒子很後悔,因為就跟安泰河所講的,他沒有機會跟父親好好說再見,而林伯伯也只能讓兒子在後半輩子有著後悔。
後來仔細想想,很有可能是編劇想要用來對比已經確診的夏正、安泰河、金有中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因為這三個角色到最後都成為一個在自己崗位上付出並且不後悔的人,他們知道自己所剩生命有限,因此在最後夏正對女兒講的承諾,以及安泰河對李心妍的承諾,都像是他們所擁有活下去的動力,但也像是在對身邊的人好好做一個留在最好印象的道別。(當然這樣的開放式結局我覺得也象徵著這是編劇想要給出的一道希望,因為夏正的背景是窗外的一道陽光出現,這就感覺是給人一種他們會為了家人給予的動力而努力活下來)
喔對,《疫起》結局的最後一幕是夏正和安泰河兩人在B棟的對眼,這一幕設計得還不錯是因為跟前面劇情有著呼應,安泰河有說的夏正是一個只會想到自己的自私醫生,可是現在在B棟看見了夏正,代表夏正來這裡幫忙,不用說什麼話,只要一個眼神彼此就能完成對話,夏正翻轉自己是自私醫生的形象;安泰河也知道夏正其實不是自私的醫生。而且我好喜歡最後一幕,因為在B棟裡,安泰河是完全沒有認識的人可以與他並肩作戰的,但在當安泰河看到夏正時,這就感覺是在一個絕望的環境中找到了一個熟悉的希望那樣,讓自己有了努力活下去的動力,因此兩人對望對安泰河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結局收尾啊!編劇給予安泰河又有正能量的感覺~
《疫起》當醫生呢?救活了理所當然,但出了事就等著被告吧
夏正這個角色在《疫起》電影一開始,編劇就將他刻畫成一種反應醫病關係上的對立(也有著自私的心態),確實在二十年前,醫病關係上在一些角落都存在著。《疫起》有一幕我很印象深刻是夏正送便當去B棟時看到一個護士累到暈倒,本來夏正是個安泰河口中的那個「自私醫生,只想到自己的醫生」,但夏正還是想要過去幫護士,光是這舉動其實就能透露出夏正本身對別人的武裝,也呈現出當一個醫生在一定關係上的無奈。
同時也夏正這角色所展現的也是「制度」對醫護人員的不友善,夏正說「救活了理所當然,但出了事就等著被告吧」,這句話隱喻出醫護人員不被尊重的大環境,護理人員被當成神,都不能犯錯一樣,只要犯錯就會被罵,醫生的努力也會被質疑,他們的付出不會被感謝,我想這多少也是當初官僚會做出封院舉動的原因,在當時的風氣或許會認為醫生救人是應該的,他們只是繼續留在崗位上救人罷了。
《疫起》中夏正這角色我覺得很寫實,他並不是那種很有醫生光輝的醫生,當他在知道許富川確診之後,他還特地去洗澡,把身上每寸肌膚都搓得通紅,這是寫實的「對病毒未知恐懼」表現,身為一個醫生也會怕死,身為一個醫生也會怕傳染病,醫生護士都是人。所以在職位上的人,他們有時會有自私的想法,這是很寫實的人性,沒有人規定他們必須要像個聖人一樣堅守崗位,在《疫起》中的那場罷工的生成,就像是一個人在為自己的生存權做捍衛那樣,大家都會怕~因此《疫起》裡夏正這句「救活了理所當然,但出了事就等著被告吧」,這顯示出這個社會和大眾對醫護人員的苛責與高標準,並沒有想過他們也是個人,也是個會犯錯的人。
《疫起》護士也是人,也會生病的,他們需要照顧病患,誰照顧他們?
《疫起》真的完全展現醫療院所中的各個寫實角落,當疫情爆發時,《疫起》編劇就用一連串的家屬和護士之間的對立,並且因為傳言是護士先出現SARS症狀,反倒護士被成為被苛責的對象。這對護士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指控,畢竟誰會想要染疫,誰會想要成為生命危急的那個人~護士的染疫是接觸到病患而確診的,染疫的護士卻成為箭靶。 因此我蠻喜歡《疫起》非常擅長刻畫醫護人員的心境,更特別擅長許多人性上的「矛盾」。
在《疫起》中幾乎是用醫護人員的視角在面對這些混亂,我覺這是編劇很棒的巧思,因為他們在真實事件中確實就是受到苛責和被剝奪權利的那群人。看到《疫起》中那些醫護人員紛紛在崗位上昏倒的樣子,這畫面拍攝出來的氛圍的真的很棒,尤其是在B棟的場景被劇組營造的很有臨場感,凌亂的走廊,滿是廢棄物的走道,醫護人員、病患沒有一個安全地方可以躲藏和自保,這畫面就像是被政府、社會給遺棄的角落一樣,任由他們自生自滅,他們也只能被迫用自己的力量活下來,與病毒打仗。
「你是護士,什麼都不知道」
「我是護士,但我不是神欸」
在《疫起》電影中,展現出護理人員人力的不足(這直到2023的現在也是個嚴重的醫療問題),同時編劇利用安泰河有接觸過確診病患而造成大家的恐慌,在護理站這裡掀起很大的風波,大家 希望安泰河也去隔離的舉動,刻畫著護士也會害怕的正常情緒,《疫起》編劇把各個立場的想法拿出來形成一個爭論與對話,「覺得他有風險就叫他過去,規則到底是誰定的啊?我們這裡每個人都有風險,不是嗎?」 醫院中每個崗位的人即便認為現在的規則有問題,仍舊是被迫遵守著,為什麼醫護人員的權力可以這樣被忽視?直接將醫護人員給推向死亡深淵裡?(看著原本不必要被確診的人卻也暴露在風險中,安泰河、夏正就是如此)。
《疫起》中很大的篇幅都是在描繪醫護人員「被迫群聚感染」的無奈和不甘,當時封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我們先不論政府的決策是不是對的,因為就某方面來看政府這樣不人道的封院方式也確實阻斷了大部分的感染源擴散(畢竟如果不封院,接觸過感染者的夏正又回家,他的家人也會遭殃),我覺得《疫起》並不是要去探討封院是不是正確的決定,而是疫調和傳染並的掌握政府慢半拍,沒有給予醫院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讓醫院所有人亂成一團,大家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最終讓染病風險更加擴大。所以《疫起》中我覺得編劇傳達的是醫護人員不滿的是政府沒有給予「配套措施」,就讓他們這樣自生自滅,承擔起這樣明明可以避免的風險。
《疫起》我根本不想當英雄,但我因為使命感當了英雄
「B棟跟這裡完全不一樣,你自己小心一點」
「我這裡沒有窗戶,根本看不到」
安泰河被趕去B棟的故事線,《疫起》編劇深深地刻畫醫護人員到底會被恐懼與無知逼到什麼樣的程度?編劇導演用了幾段安泰河每天的打針、照護、瘋狂洗澡搓掉身上病毒的畫面循環著,這樣枯燥乏味又充滿著人力不足並且隨時可能染病的高壓恐懼生活,《疫起》整個氛圍救鋪陳的很沈重和窒息感,光是我看到角色穿著隔離衣,就會覺得那種壓迫感衝擊而來~ 看到《疫起》呈現的封院故事,我覺得這群醫護人員就像是「被迫當英雄」一樣,他們沒有選擇性,沒人在乎他們的感受,但他們一點也不想要當英雄。
《疫起》那場醫護人員的罷工是他們已經無路可退的無聲抗議(也是對體制和制度、規定政策的對抗),市府毫無配套措施的封院政策,自私地讓醫護人員承擔、處理,卻完全對他們的權益不聞不問。護理人員的罷工讓其他剩下的護士只能多承擔工作量,人的意志會越來越絕望,是因為看不見曙光, 還有對這體制的不滿。
我蠻喜歡罷工後李心妍對所有罷工醫護人員大喊的那場戲,「醫護的工作本來就有風險,病毒很可怕,我也怕,我們醫護要做的就是救人,把人救活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樓下有一堆病人,你們就是他們的希望,你們躲在這裡什麼都不做,都不會覺得不甘心嗎?」李心妍這段話點醒的是醫護人員要對抗的不是自己的同伴,而是要對抗這莫名其妙的規則與體制,罷工不能解決事情,醫護人員擁有的天生使命感,即便對於這體制不高興,但更不允許自己成為體制下的逃兵。
要說到《疫起》中一個非醫護人員的角色給觀眾引起的情緒,那就屬金有中這個媒體記者角色莫屬!「我們現在在跟病毒打仗,這裡就像戰爭一樣,我在第一線,很幸運。戰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的在這裡」,以往媒體這個角色都是亂帶社會輿論風向的邪惡角色,但《疫起》中記者金有中的角色好棒,他所代表的是徹查出感染源和所有來龍去脈的人,尤其是在《疫起》的最後三十分鐘一個大翻轉,原來這感染源根本就來自於自己院所(而院所的感染源又是來自於一個外包工程帶來的),這讓整起疫情帶出最高潮,因為他等於是為醫院洗清了是病源的罪魁禍首。
金有中面對自己要面對死亡的心情很複雜,但又有種豁達。編劇在《疫起》接近結束之時聚焦在夏正、金有中、安泰河這三個角色也確診的故事心境做非常催淚的設計,我覺得觀眾可以深深感受到醫護人員們是如何被政府政策給推向死亡的無奈,而他們只能用自己的使命感來讓自己振作、獨自面對這種恐懼。夏正在最後一台刀中,他以最華麗的方式搶救回病患的生命;而已經快要支撐不住的安泰河,仍舊是在最後一刻放不下病患,忘卻自己還在生病~ 醫護人員一直以來都是將自己的生命擺在病患之後,《疫起》編劇用最感人的方式來收尾,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醫護人員的偉大。而視角換到金有中,他也正在面對自己有確診的可能性,仍舊堅持把工作做完,把疫情的真相告訴大眾。
這些人其實都不想要成為英雄的,因為當了英雄就要注定要犧牲性命,我覺得《疫起》很寫實的一面是人類面對危險中基本上並不會想要去當送死的那個,電視上演的那些捨棄自己性命而的勇往直前的人都只是傳說和神話,並不是現實,《疫起》編劇則是將現實感給帶入故事中,表現出這些角色都是因為命運的安排,讓他們不得不接受自己也染疫的命運,並且是他們使命感才選擇成為英雄~說白話一點是被迫成為英雄的概念。
本站更多影劇分類:♥ Netflix電影|♥ Netflix影劇|♥ Disney+電影|♥ Disney+影劇
以上,觀後感分享給大家,個人一些淺見,歡迎在側邊欄位訂閱免費電子報,或是利用【臉書專頁】追蹤新文章發布!歡迎來【臉書專頁】聊劇情喔~♥ 文章中圖片擷取自預告、影音平台及其他相關網站提供之劇照,僅作為影劇推薦與評論所用,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謝謝。